时间: 2025-05-03 21:28: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21:28:43
送东林廉上人归庐山
作者:王昌龄 〔唐代〕
石溪流已乱,苔径人渐微。
日暮东林下,山僧还独归。
昔为庐峰意,况与远公违。
道性深寂寞,世情多是非。
会寻名山去,岂复望清辉。
石溪的水流已经混乱,苔藓的小径上人影渐渐稀少。
日暮时分,在东林之下,山中的僧人依旧独自归来。
曾经渴望与庐山峰顶相聚,何况如今与远公失散。
道理的本性深沉而寂寞,世间的情感却充满是非。
终究要去寻找名山,岂能再期待那清澈的辉光。
王昌龄(698年-757年),字少白,号子容,唐代著名诗人,尤其以七律和七绝闻名。他的诗作以豪放、清新著称,常常描绘边塞风光和人生感悟,具有较强的个人情感色彩。
此诗写于王昌龄的晚年,时值庐山风景如画,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事的感慨交织在一起。他通过描绘东林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自己对归隐生活的渴望与对世间纷扰的不满。
《送东林廉上人归庐山》是一首充满哲思的诗作。全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理想境地的追求。开头两句“石溪流已乱,苔径人渐微”,勾画出一幅宁静而略显荒凉的画面,流动的小溪象征着时间的奔流,而苔藓覆盖的小径则暗示着人迹的稀少,突显了自然的清幽。
接下来的“日暮东林下,山僧还独归”,展示了日暮时分的孤寂,山僧的归来似乎更增添了一种惆怅。诗人以“昔为庐峰意”来回忆自己曾经的理想,表达出一种对往昔理想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而“道性深寂寞,世情多是非”则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反思,表现出一种对世事纷扰的反感。
最后一句“会寻名山去,岂复望清辉”传达出一种决然的态度,尽管世事多变,但诗人依然渴望追寻名山的清辉,象征着对理想与真理的执着追求,表现出一种超然的境界。这首诗在简短的篇幅中,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和对人生的思考,展现了王昌龄作为诗人的深邃思维和独特风格。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对理想境地的追求与对世俗纷争的反思。诗人在对自然的描绘中,倾诉了内心的孤寂与对理想的向往,展现出一种超脱于世俗的精神追求。
诗中“石溪流已乱”意指什么?
“苔径人渐微”表达了什么情感?
诗中的“山僧”象征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