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7:41:10
原文展示:
春日过寿安山馆
罗邺 〔唐代〕
旧国多将泉石亲,西游爱此拂行尘。
帘开山色离亭午,步入松香别岛春。
谁肯暂安耕钓地,相逢谩叹路岐身。
归期不及桃花水,江上何曾鲙雪鳞。
白话文翻译:
在故乡时,我常与山泉石景亲近,西行途中,我喜爱这里拂去行旅的尘埃。
帘幕拉开,山色映入眼帘,已是正午时分,步入松林,香气中别有一番春意。
谁愿意暂时安居于耕钓之地,相逢时只能空叹路途的艰辛。
归期未定,不如桃花随水流去,江上何曾有雪白的鱼鳞可食。
注释:
- 旧国:指诗人的故乡。
- 泉石亲:亲近自然山水。
- 西游:指诗人西行旅行的经历。
- 拂行尘:拂去旅途的尘埃,比喻在此地停留。
- 离亭午:过了正午时分。
- 松香别岛春:松林中的香气,别有一番春意。
- 暂安耕钓地:暂时安居于田园生活。
- 路岐身:指旅途中的艰辛。
- 归期不及桃花水:归期未定,不如桃花随水流去。
- 鲙雪鳞:切得极细的鱼肉,比喻美好的事物。
诗词背景:
罗邺是唐代诗人,其生平资料不多,但从其诗作中可看出他热爱自然,善于描绘山水景色。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春日经过寿安山馆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对旅途艰辛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春日过寿安山馆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山水的热爱和对旅途的感慨。诗中“帘开山色离亭午,步入松香别岛春”一句,通过对山色和松香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充满春意的氛围。后两句“谁肯暂安耕钓地,相逢谩叹路岐身”,则表达了诗人对旅途艰辛的感慨,以及对归期的无奈。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唐代山水诗的特色。
诗词解析:
- 首句“旧国多将泉石亲”,表达了诗人对故乡自然景色的怀念。
- 第二句“西游爱此拂行尘”,说明了诗人西行途中的喜爱之情。
- 第三句“帘开山色离亭午”,描绘了山色的美丽和时间的流逝。
- 第四句“步入松香别岛春”,通过松香的描绘,增添了春意。
- 第五句“谁肯暂安耕钓地”,提出了对安居生活的疑问。
- 第六句“相逢谩叹路岐身”,表达了旅途的艰辛和无奈。
- 第七句“归期不及桃花水”,比喻归期未定。
- 第八句“江上何曾鲙雪鳞”,表达了美好事物的难得。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归期不及桃花水”,用桃花随水流去比喻归期未定。
- 拟人:如“帘开山色离亭午”,将山色拟人化,仿佛山色在等待诗人。
- 对仗:如“步入松香别岛春”,通过“步入”与“别岛”的对仗,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对旅途艰辛的感慨。通过对山色、松香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通过对旅途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归期的无奈和对安居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 山色:象征着自然美景和宁静。
- 松香:象征着春意和生机。
- 桃花水:象征着归期的未定和无奈。
- 鲙雪鳞:象征着美好事物的难得。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旧国多将泉石亲”中的“泉石”指的是什么?
A. 泉水和石头
B. 山泉和石景
C. 泉水和山石
D. 山泉和石头
- 诗中“归期不及桃花水”中的“桃花水”比喻什么?
A. 归期已定
B. 归期未定
C. 桃花盛开
D. 水流不息
- 诗中“江上何曾鲙雪鳞”中的“鲙雪鳞”指的是什么?
A. 雪白的鱼鳞
B. 切得极细的鱼肉
C. 雪白的鳞片
D. 雪白的鱼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自然山水的美景,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
- 杜甫的《春望》:通过对春景的描绘,表达了对时局的感慨。
诗词对比:
- 罗邺的《春日过寿安山馆》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首诗都描绘了自然山水的美景,但罗邺的诗更多表达了旅途的艰辛和归期的无奈,而王维的诗则更多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宁静的心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罗邺的全部诗作,是研究唐代诗歌的重要资料。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古代诗歌的详细鉴赏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