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2:06: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2:06:16
同李五夕次香山精舍访宪上人
作者: 钱起 〔唐代〕
彼岸闻山钟,仙舟过苕水。
松门入幽映,石径趋迤逦。
初月开草堂,远公方觏止。
忘言在闲夜,凝念得微理。
泠泠功德池,相与涤心耳。
在对岸可以听到山中的钟声,仙舟轻轻划过苕水。
松树的门口映照出幽静的光影,石头的小径蜿蜒向前。
初月升起在草堂上,远公此刻正停留在这里。
在宁静的夜晚忘却了言语,凝神思索得到一些微妙的道理。
清澈的功德池水,大家共同洗净了心灵的耳朵。
钱起(约722年-约786年),字仲明,号少山,唐代诗人,曾任职于朝廷,后隐居山林。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恬淡见长,常描写山水、隐士生活,表现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这首诗写于钱起拜访宪上人时,表达了他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和对心灵净化的追求。在唐代,士人常常寻访隐士,追求超凡脱俗的生活,反映了当时的文化风气。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清净和谐的氛围。诗中提到的“山钟”、“仙舟”以及“松门”等意象,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美景,同时也隐喻了诗人对超脱世俗的渴望。诗的开头用“彼岸闻山钟”,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钟声仿佛是从另一世界传来,暗示着一种灵性与超然的感觉。
接着“松门入幽映,石径趋迤逦”,这里通过描写松树和石径,进一步加强了对幽静环境的描绘,仿佛诗人走入了一方世外桃源。接下来的“初月开草堂”,则展现了一个新的开始,象征着内心的启迪与觉悟。在“忘言在闲夜”中,诗人强调了在宁静的夜晚,言语的多余与内心的沉思,体现了对语言表达的超越。
最后的“泠泠功德池,相与涤心耳”,不仅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共同修行,也象征着洗净心灵的净化过程。整首诗以清幽的意境、宁静的氛围和深远的哲思,展现了诗人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和对内心世界的探寻。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心灵净化的追求,体现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诗中提到的“山钟”象征什么?
A. 喧闹的城市
B. 宁静与灵性
C. 生活的烦恼
“初月开草堂”中的“初月”象征什么?
A. 旧事重提
B. 新的开始
C. 追忆往昔
诗人通过哪些意象表达对隐士生活的向往?
A. 山水、钟声、草堂
B. 城市、繁华、喧闹
C. 战乱、纷争、苦难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