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拟挽歌辞·其三

《拟挽歌辞·其三》

时间: 2025-04-26 07:14:50

诗句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14:50

原文展示

拟挽歌辞·其三
作者:陶渊明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白话文翻译

荒草茫茫无边,白杨树也显得萧条。
在严冬的九月,我被送出远郊。
四周无人居住,高大的坟墓巍峨耸立。
马儿仰天长鸣,风声也显得凄凉。
幽静的房间已然关闭,千年不再朝见。
千年不再朝见,贤达们也无奈何。
曾经相送的人,各自回归自己的家。
亲戚或许为我悲伤,别人也已开始歌唱。
死去之后又有什么好说的呢?只愿与山阿同在。

注释

  • 荒草:杂草丛生的地方,象征荒凉。
  • 白杨:白杨树,常用于描写孤独和悲凉的环境。
  • 严霜:指寒冷的霜,象征严酷的环境。
  • 高坟:高大的坟墓,象征死亡的沉重。
  • 仰天鸣:马仰头长鸣,表达悲伤或孤独的情感。
  • 幽室:指幽静的居室,象征死后的安静。
  • 千年不复朝:形容永远无法再见,强调死亡的不可逆转。
  • 托体同山阿:暗指与自然合而为一,表达对归宿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号靖节,东晋时期的诗人和隐士,以其田园诗著称。他的诗歌常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创作背景:该诗作于陶渊明晚年,正值其对人生、死亡的思考。他选择隐居,远离官场,诗中对死亡的思考反映了他的生活态度和哲学观。

诗歌鉴赏

《拟挽歌辞·其三》是一首深刻而富有哲理的诗,表达了作者对死亡的思考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第一句“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以荒凉的自然景象开篇,营造出一种孤独与悲伤的氛围。紧接着的“严霜九月中”则将季节与死去的主题结合,暗示着生命的脆弱与死亡的临近。

诗中对“高坟”的描绘,升华了死亡的主题,表达了对逝去生命的无奈与哀伤。尤其在“千年不复朝”中,作者通过时间的无情流逝,强调了生死之间的不可逆转,令人感受到深深的悲哀。后面的“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则进一步揭示了人际关系的脆弱与生命的孤独,尽管有亲友相伴,但最终每个人都要面对自己的归宿。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与自然意象的结合,展现了陶渊明对生死的从容态度与对自然的向往,体现了他对生活的哲学思考与对死亡的接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荒草何茫茫”:通过荒草的景象,表现出孤独的情感。
  2. “白杨亦萧萧”:白杨树的凋零象征着生命的无常。
  3. “严霜九月中”:严霜的寒冷暗示着死亡的临近。
  4. “送我出远郊”:表达出离开人世的感受。
  5. “四面无人居”:孤独的环境加深了凄凉的氛围。
  6. “高坟正嶕峣”:坟墓的高耸象征着死亡的不可避免。
  7.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动物与自然的声音映衬出内心的悲凉。
  8. “幽室一已闭”:暗示死亡后的孤独与宁静。
  9. “千年不复朝”:强调死亡后无法再见的无奈。
  10. “贤达无奈何”:即使是贤达之人也无法改变死亡的事实。
  11.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人与人之间的分别最终是各自归去。
  12.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亲人悲伤,旁人却已开始新生活。
  13.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对死亡的哲学思考,渴望与自然合一。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荒草”、“白杨”,用自然景象比喻人生的孤独。
  • 拟人:如“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使自然产生情感。
  • 对仗:全诗多处运用对仗,增强了诗的音乐感和节奏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生死的深刻思考,传达了陶渊明对生命无常的接受与对自然归宿的向往,表现出一种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平静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荒草:象征荒凉与孤独。
  • 白杨:代表凋零与生命的脆弱。
  • 严霜:象征死亡的来临。
  • 高坟:暗示死亡的必然性。
  • 幽室:象征死亡后的宁静。

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诗歌的情感基调,传达出对生命、死亡的深刻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拟挽歌辞·其三》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陶渊明
    • C. 杜甫
    •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高坟”象征什么?

    • A. 生命的希望
    • B. 死亡的不可避免
    • C. 自然的美丽
    • D. 人际的亲密
  3. 诗中“千年不复朝”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未来的期待
    • B. 对死亡的无奈
    • C. 对生活的热爱
    • D. 对自然的向往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登高》杜甫
  • 《归园田居》陶渊明

这些作品同样探讨了人生、自然与死亡的主题。

诗词对比: 陶渊明的《拟挽歌辞·其三》与李白的《静夜思》在主题上都有对人生无常的反思,但陶渊明更强调死亡的哲学思考,而李白则更多地表现对故乡的思念与生命的感慨。两者在情感表达与意象使用上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与人生态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陶渊明全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诗经与古诗词选读》

相关诗句

相关查询

临江仙·记得金銮同唱第 春帖子词二十首·皇帝合六首 巩县初见黄河 黄牛峡祠 送京西提刑赵学士 宝剑 浣溪沙 常州张卿养素堂 寄河阳王宣徽 奉答圣俞宿直见寄之作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国妆特字的祛斑产品有哪些?这份清单助你快速了解_祛斑产品推荐 反犬旁的字 逢场作戏 繁体字的书写方法_掌握繁体字书写技巧 诗开头的成语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油头滑脑 贝部首的汉字大全_贝部首常用汉字解析 桶子花 慢迹 朱的笔顺怎么写?朱的笔画顺序详解 尢字旁的字 雅乐 自厝同异 包含架的成语 臼字旁的字 鬼字旁的字 双人旁的字 罪恶昭彰 甲叶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