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拟挽歌辞·其三

《拟挽歌辞·其三》

时间: 2025-07-27 08:54:33

诗句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7 08:54:33

原文展示

拟挽歌辞·其三
作者:陶渊明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白话文翻译

荒草茫茫无边,白杨树也显得萧条。
在严冬的九月,我被送出远郊。
四周无人居住,高大的坟墓巍峨耸立。
马儿仰天长鸣,风声也显得凄凉。
幽静的房间已然关闭,千年不再朝见。
千年不再朝见,贤达们也无奈何。
曾经相送的人,各自回归自己的家。
亲戚或许为我悲伤,别人也已开始歌唱。
死去之后又有什么好说的呢?只愿与山阿同在。

注释

  • 荒草:杂草丛生的地方,象征荒凉。
  • 白杨:白杨树,常用于描写孤独和悲凉的环境。
  • 严霜:指寒冷的霜,象征严酷的环境。
  • 高坟:高大的坟墓,象征死亡的沉重。
  • 仰天鸣:马仰头长鸣,表达悲伤或孤独的情感。
  • 幽室:指幽静的居室,象征死后的安静。
  • 千年不复朝:形容永远无法再见,强调死亡的不可逆转。
  • 托体同山阿:暗指与自然合而为一,表达对归宿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号靖节,东晋时期的诗人和隐士,以其田园诗著称。他的诗歌常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创作背景:该诗作于陶渊明晚年,正值其对人生、死亡的思考。他选择隐居,远离官场,诗中对死亡的思考反映了他的生活态度和哲学观。

诗歌鉴赏

《拟挽歌辞·其三》是一首深刻而富有哲理的诗,表达了作者对死亡的思考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第一句“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以荒凉的自然景象开篇,营造出一种孤独与悲伤的氛围。紧接着的“严霜九月中”则将季节与死去的主题结合,暗示着生命的脆弱与死亡的临近。

诗中对“高坟”的描绘,升华了死亡的主题,表达了对逝去生命的无奈与哀伤。尤其在“千年不复朝”中,作者通过时间的无情流逝,强调了生死之间的不可逆转,令人感受到深深的悲哀。后面的“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则进一步揭示了人际关系的脆弱与生命的孤独,尽管有亲友相伴,但最终每个人都要面对自己的归宿。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与自然意象的结合,展现了陶渊明对生死的从容态度与对自然的向往,体现了他对生活的哲学思考与对死亡的接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荒草何茫茫”:通过荒草的景象,表现出孤独的情感。
  2. “白杨亦萧萧”:白杨树的凋零象征着生命的无常。
  3. “严霜九月中”:严霜的寒冷暗示着死亡的临近。
  4. “送我出远郊”:表达出离开人世的感受。
  5. “四面无人居”:孤独的环境加深了凄凉的氛围。
  6. “高坟正嶕峣”:坟墓的高耸象征着死亡的不可避免。
  7.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动物与自然的声音映衬出内心的悲凉。
  8. “幽室一已闭”:暗示死亡后的孤独与宁静。
  9. “千年不复朝”:强调死亡后无法再见的无奈。
  10. “贤达无奈何”:即使是贤达之人也无法改变死亡的事实。
  11.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人与人之间的分别最终是各自归去。
  12.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亲人悲伤,旁人却已开始新生活。
  13.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对死亡的哲学思考,渴望与自然合一。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荒草”、“白杨”,用自然景象比喻人生的孤独。
  • 拟人:如“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使自然产生情感。
  • 对仗:全诗多处运用对仗,增强了诗的音乐感和节奏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生死的深刻思考,传达了陶渊明对生命无常的接受与对自然归宿的向往,表现出一种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平静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荒草:象征荒凉与孤独。
  • 白杨:代表凋零与生命的脆弱。
  • 严霜:象征死亡的来临。
  • 高坟:暗示死亡的必然性。
  • 幽室:象征死亡后的宁静。

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诗歌的情感基调,传达出对生命、死亡的深刻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拟挽歌辞·其三》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陶渊明
    • C. 杜甫
    •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高坟”象征什么?

    • A. 生命的希望
    • B. 死亡的不可避免
    • C. 自然的美丽
    • D. 人际的亲密
  3. 诗中“千年不复朝”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未来的期待
    • B. 对死亡的无奈
    • C. 对生活的热爱
    • D. 对自然的向往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登高》杜甫
  • 《归园田居》陶渊明

这些作品同样探讨了人生、自然与死亡的主题。

诗词对比: 陶渊明的《拟挽歌辞·其三》与李白的《静夜思》在主题上都有对人生无常的反思,但陶渊明更强调死亡的哲学思考,而李白则更多地表现对故乡的思念与生命的感慨。两者在情感表达与意象使用上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与人生态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陶渊明全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诗经与古诗词选读》

相关诗句

相关查询

浣溪沙 其八 阻风铜陵,追和东坡游泗州南山韵 送彦立兄游太学以恩袍草色动为韵 其五 和袁望回 历阳倅蒙庵郑公卒於位记岁在丁丑与仆有交承 横枝山北别懿上人 和袁望回春雪 题李梦发摇碧堂 减字木兰花·修眉山远 和魏定父 久客和子薳用老杜韵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逢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入字旁的字 見字旁的字 百了千当 何郎傅粉 绲边 攴字旁的字 玩物溺志 连绎 日字旁的字 包含纷的词语有哪些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佃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钟鑜 衬金 鱼游釜内 攀云追月 镸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