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14: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14:50
拟挽歌辞·其三
作者:陶渊明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荒草茫茫无边,白杨树也显得萧条。
在严冬的九月,我被送出远郊。
四周无人居住,高大的坟墓巍峨耸立。
马儿仰天长鸣,风声也显得凄凉。
幽静的房间已然关闭,千年不再朝见。
千年不再朝见,贤达们也无奈何。
曾经相送的人,各自回归自己的家。
亲戚或许为我悲伤,别人也已开始歌唱。
死去之后又有什么好说的呢?只愿与山阿同在。
作者介绍: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号靖节,东晋时期的诗人和隐士,以其田园诗著称。他的诗歌常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创作背景:该诗作于陶渊明晚年,正值其对人生、死亡的思考。他选择隐居,远离官场,诗中对死亡的思考反映了他的生活态度和哲学观。
《拟挽歌辞·其三》是一首深刻而富有哲理的诗,表达了作者对死亡的思考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第一句“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以荒凉的自然景象开篇,营造出一种孤独与悲伤的氛围。紧接着的“严霜九月中”则将季节与死去的主题结合,暗示着生命的脆弱与死亡的临近。
诗中对“高坟”的描绘,升华了死亡的主题,表达了对逝去生命的无奈与哀伤。尤其在“千年不复朝”中,作者通过时间的无情流逝,强调了生死之间的不可逆转,令人感受到深深的悲哀。后面的“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则进一步揭示了人际关系的脆弱与生命的孤独,尽管有亲友相伴,但最终每个人都要面对自己的归宿。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与自然意象的结合,展现了陶渊明对生死的从容态度与对自然的向往,体现了他对生活的哲学思考与对死亡的接受。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生死的深刻思考,传达了陶渊明对生命无常的接受与对自然归宿的向往,表现出一种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平静的生活态度。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诗歌的情感基调,传达出对生命、死亡的深刻思考。
诗词测试:
《拟挽歌辞·其三》的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的“高坟”象征什么?
诗中“千年不复朝”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这些作品同样探讨了人生、自然与死亡的主题。
诗词对比: 陶渊明的《拟挽歌辞·其三》与李白的《静夜思》在主题上都有对人生无常的反思,但陶渊明更强调死亡的哲学思考,而李白则更多地表现对故乡的思念与生命的感慨。两者在情感表达与意象使用上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与人生态度。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