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20:47: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20:47:08
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
这首诗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怀念和对当时士人的关怀之情。虽说还有绨袍(华丽的衣服)可以赠予,但更应该怜惜像范叔那样的寒士。不知道天下的士人,现在依然被视为布衣(平民)。
高适,字达夫,号卧龙,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生于公元702年,卒于765年。他的作品多描绘边疆的壮丽景色和士人的豪情壮志,风格豪放,语言简练。
此诗创作于唐代中期,正值社会动荡,士人地位低落。高适通过这首诗表达对寒士的同情和对社会现状的不满。
这首《咏史》通过对范叔的提及,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反思和对当代士人的关切。高适在诗中提到“绨袍”,象征着对士人的物质供给,但他更关注的是这些士人的精神状态与处境。尤其提到“应怜范叔寒”,使人联想到范增的忠贞与苦楚,笔者对历史中贤士的悲苦命运感到惋惜。最后一句“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则进一步强调了当时士人处境的尴尬与无奈。整首诗不仅揭示了士人的悲剧命运,也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具有深厚的历史感和现实批判意识。
诗歌主要表达了对历史贤士命运的感慨与对当代士人境遇的同情,揭示了社会对有志之士的冷漠与无知。
“绨袍”指的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范叔”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犹作布衣看”的意思是什么?
高适的《咏史》与杜甫的《春望》均有对历史与现实的反思,但高适更侧重于对士人命运的关心,而杜甫则更多地表达对国家动荡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