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 涵虚亭

《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 涵虚亭》

时间: 2025-04-30 20:47:05

诗句

水轩花榭两争妍,秋月春风各自偏。

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0:47:05

原文展示

水轩花榭两争妍,
秋月春风各自偏。
惟有此亭无一物,
坐观万景得天全。

白话文翻译

水旁的轩榭与花间的楼阁各自争奇斗艳,
秋天的明月和春天的清风各有其美。
唯有这亭子是空无一物,
坐在这里观赏万千景致,恰似得到了自然的全部。

注释

  • 水轩:水边的楼阁,指临水而建的亭子。
  • 花榭:花间的楼阁,指花丛中的小楼。
  • 争妍:争相美丽,形容两者各有千秋。
  • :偏爱,指各自的特点和美感。
  • 惟有:只有。
  • 无一物:没有任何物品,指亭子本身的简单与空灵。
  • 坐观:坐着观赏。
  • 万景: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
  • 得天全:获得了自然的全部,指置身于自然之中,感受到无尽的美好。

典故解析

此诗并未引用具体典故,但反映了宋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亭子作为诗中的核心意象,是文人雅士聚会、吟咏、抚琴的场所,象征着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想境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兼具豪放与细腻,善于描摹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苏轼的作品反映了他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生的思考,具有深厚的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

《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是苏轼在晚年时创作的一组诗作,表达了他对友人文与可的怀念以及对自然的热爱。此诗写景简练而深远,体现了苏轼对空灵境界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亭”为中心,借助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泊。开篇以“水轩花榭”引入,点明了周遭的美景,水边的轩阁与花间的榭楼,象征了自然与人文的结合,展现出一种和谐的美感。接着提到“秋月春风”,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季节与情感,秋月的清冷与春风的柔和各有其独特魅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然而,诗的转折在“惟有此亭无一物”中,亭子在此变得尤为重要。它不仅是休憩的场所,更是心灵的归宿。诗人通过空无的亭子,传达了对物质的淡漠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坐在亭中,诗人得以“坐观万景”,这不仅是对外部自然景观的观察,更是内心的沉淀与反思,仿佛在说:真正的美在于心灵的自由与宁静。

整首诗意境开阔,情感深邃,展现了苏轼作为一个文人对自然的敏感与对人生的哲理思考,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水轩花榭两争妍:描绘了水边的楼阁和花间的阁楼,二者各有魅力,互相争艳。
  2. 秋月春风各自偏:秋天的月亮和春天的风各有各的美好,它们在不同的环境中展现出各自的特点。
  3. 惟有此亭无一物:这座亭子没有任何装饰,体现了简朴与空灵。
  4. 坐观万景得天全:坐在亭里可以尽情欣赏周围的美景,仿佛得到了自然的全部。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水轩花榭”和“秋月春风”,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用“无一物”比喻亭子的简朴,反映出一种空灵的境界。
  • 意象:水、花、月、风等自然意象交织,构成了诗的整体画面。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现出一种对物质的超脱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体现了诗人渴望内心宁静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水轩:象征着灵动和生命,代表了水的柔和与流动。
  • 花榭:代表着美丽和繁华,体现了自然的绚烂。
  • 秋月春风:分别象征着成熟与温暖,表达了时光的流逝与变化。
  • 亭子:象征着宁静与思考的空间,反映了诗人追求心灵安宁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水轩花榭”分别指什么?

    • A. 江河与山脉
    • B. 楼阁与亭子
    • C. 树木与花卉
    • D. 沙滩与海洋
  2. 诗中“惟有此亭无一物”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对物质的依赖
    • B. 对简朴生活的追求
    • C. 对繁华的向往
    • D. 对热闹的渴望
  3. “坐观万景得天全”说明了什么?

    • A. 自然的全部美在于观察
    • B. 亭子是最美的地方
    • C. 人生应追求物质享受
    • D. 观察自然需要技巧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 《山行》(王维)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诗词对比

  • 《静夜思》(李白)与《涵虚亭》:
    • 李白的《静夜思》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而苏轼的《涵虚亭》则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内心的宁静。两者虽然题材不同,但同样展现了诗人对情感与自然的深刻体悟。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宋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相关查询

复用前韵呈刑部杜丈君章 奉答文潜戏赠 赴蒲道中寄洛倅王定国 次韵鲁直试院赠奉议李伯时画诗 好事近(中秋不见月,重阳不见菊) 江头秋风辞 题段吉先小景三首 其二 次韵张着作文潜饮王舍人才元家时坐客户部李 题宗室大年画扇四首 压沙观梨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城北徐公 快口直肠 立马追驹 齿字旁的字 知书识礼 糠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多劳多得 摧山搅海 廾字旁的字 二字旁的字 包含挦的词语有哪些 窥觎非望 耳闻目览 火字旁的字 悲结尾的成语 诡挟 翕侯 目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