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0:47: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0:47:05
水轩花榭两争妍,
秋月春风各自偏。
惟有此亭无一物,
坐观万景得天全。
水旁的轩榭与花间的楼阁各自争奇斗艳,
秋天的明月和春天的清风各有其美。
唯有这亭子是空无一物,
坐在这里观赏万千景致,恰似得到了自然的全部。
此诗并未引用具体典故,但反映了宋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亭子作为诗中的核心意象,是文人雅士聚会、吟咏、抚琴的场所,象征着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想境界。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兼具豪放与细腻,善于描摹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苏轼的作品反映了他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生的思考,具有深厚的人文关怀。
《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是苏轼在晚年时创作的一组诗作,表达了他对友人文与可的怀念以及对自然的热爱。此诗写景简练而深远,体现了苏轼对空灵境界的向往。
这首诗以“亭”为中心,借助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泊。开篇以“水轩花榭”引入,点明了周遭的美景,水边的轩阁与花间的榭楼,象征了自然与人文的结合,展现出一种和谐的美感。接着提到“秋月春风”,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季节与情感,秋月的清冷与春风的柔和各有其独特魅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然而,诗的转折在“惟有此亭无一物”中,亭子在此变得尤为重要。它不仅是休憩的场所,更是心灵的归宿。诗人通过空无的亭子,传达了对物质的淡漠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坐在亭中,诗人得以“坐观万景”,这不仅是对外部自然景观的观察,更是内心的沉淀与反思,仿佛在说:真正的美在于心灵的自由与宁静。
整首诗意境开阔,情感深邃,展现了苏轼作为一个文人对自然的敏感与对人生的哲理思考,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现出一种对物质的超脱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体现了诗人渴望内心宁静的情感。
诗中提到的“水轩花榭”分别指什么?
诗中“惟有此亭无一物”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坐观万景得天全”说明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