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1:18: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1:18:05
《月华寺》
天公胡为不自怜,结土融石为铜山。
万人探斫富媪泣,只有金帛资豪奸。
脱身献佛意可料,一瓦坐待千金还。
月华三火岂天意,至今茇舍依榛菅。
僧言此地本龙象,兴废反掌曾何艰。
高岩夜吐金碧气,晓得异石青斓斑。
坑流窟发钱涌地,暮施百镒朝千锾。
此山出宝以自贼,地脉已断天应悭。
我愿铜山化南亩,烂漫黍麦苏茕鳏。
道人修道要底物,破铛煮饭茅三间。
天公为何不怜惜自己,竟将土石凝聚成铜山?
万人争相探掘,富裕的女人哭泣,
唯有金钱与财富滋生了豪奸。
脱身献奉佛像的心意可想而知,
一块瓦片坐等千金归还。
月光照耀三火,难道是天意?
至今草屋依然被杂草包围。
僧人说这地方曾是龙象,
兴亡如反掌间,何其艰难。
高耸的山岩夜晚吐出金碧辉煌的气息,
早晨却知道奇石呈现青斑斑。
坑流洞中金钱涌涌而出,
晚上施出百两,早上千锾流出。
这山出宝却自贼,
地脉已断,天意应当悭惜。
我愿铜山化作南亩,
让丰硕的黍麦让苏茕鳏欢喜。
道人修道需要什么实物,
破锅煮饭三间茅屋就足够了。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其作品风格多变,既有豪放的气概,又不乏细腻的情感,擅长诗、词、文。
《月华寺》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反映了他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尤其是贪婪与贫富差距的问题。寺庙的环境与周遭的富饶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人世间财富的无奈及对生活的感慨。
《月华寺》是一首深具哲理和现实意义的诗作,展现了苏轼对富裕与贪婪的深刻思考。诗中开篇即以“天公胡为不自怜”表达对自然的质疑,接着描绘了富裕的女人因财富被挖掘而哭泣的场景,展现了财富带来的悲剧。诗人提到“脱身献佛意可料”,暗示修行与财富的矛盾,表达了对物欲的反思。随着诗情的发展,苏轼用“月华三火岂天意”质问命运,感叹寺庙的艰难和人世的无常。
高岩夜吐金碧气、晓得异石青斓斑,这里描绘出一种奇异而美丽的自然景观,表现出对自然的敬畏与欣赏。接着,诗人通过“坑流窟发钱涌地”揭示财富的来源与最终的贼性,感慨财富的来去无常,最后以“我愿铜山化南亩”表达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愿意放弃财富,追求简单而充实的生活。
整首诗风格独特,情感真挚,展现了苏轼对人生、财富与自然的深刻思考,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艺术魅力。
本诗表达了对财富与贪婪的深刻反思,强调了人生的无常与对简单生活的向往,揭示了物质与精神的矛盾。
诗中提到的“铜山”象征什么?
“脱身献佛”是什么意思?
诗中提到“高岩夜吐金碧气”中的“金碧气”指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