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0:27: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0:27:28
感遇·之廿七
朝发宜都渚,浩然思故乡。
故乡不可见,路隔巫山阳。
巫山彩云没,高丘正微茫。
伫立望已久,涕落沾衣裳。
岂兹越乡感,忆昔楚襄王。
朝云无处所,荆国亦沦亡。
我在清晨从宜都的水边出发,心中怀着对故乡的无限思念。
但是故乡却无法看到,路途被巫山的阳光隔断。
巫山的彩云已经消失,高高的丘陵在雾霭中显得模糊。
我伫立在这里望了很久,眼泪湿润了我的衣裳。
这不是因为越国的乡愁,而是想起了昔日的楚襄王。
清晨的云彩无处可寻,荆国也早已灭亡。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陈子昂(661年-702年),唐代著名诗人,字伯寿,号少白,山西人。他身处盛唐初期,历经多次科举,因循诗歌而名声鹊起。其作品多抒发个人情感,富有哲理,风格豪放且有深度。
创作背景:
《感遇》系列诗作是陈子昂在经历了科举失意后所作,反映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历史沧桑的感慨。诗中通过对故乡的思念与历史的反思,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归属感与无奈。
《感遇·之廿七》是一首充满情感与历史感的诗。开篇以“朝发宜都渚”引入,营造出清晨出发的静谧氛围,诗人心中对故乡的思念如浩荡的江水般汹涌而来。接着,诗人用“故乡不可见,路隔巫山阳”描绘了现实的无奈,巫山成为了他与故乡之间的障碍,象征着他对故乡的渴望与无能为力。
“巫山彩云没,高丘正微茫”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诗人的孤独与思乡情绪。诗人“伫立望已久,涕落沾衣裳”的细腻描写,生动展现了他泪水湿透衣裳的深切情感,表现了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
诗的最后两句“岂兹越乡感,忆昔楚襄王”将个人情感与历史感结合,诗人不仅是在怀念故乡,更是在感叹历史的变迁与无常。楚国的灭亡与荆国的沦亡,折射出诗人对时代的思考和对兴亡的无奈感慨。
整首诗用词简练,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索与卓越的艺术才华。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陈子昂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对历史沧桑的反思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感慨,情感真挚而深邃,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朝发宜都渚”中“宜都”指的是哪个地方?
诗中提到的“巫山”象征什么?
“涕落沾衣裳”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