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35: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35:00
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
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
杜鹃鸟的冤屈积压在心中已经有很长时间,每年都在啼叫中流下悲伤的泪血。如果能够让满腔的仇恨都能转化,那么不知在何处的树木和山峦上会留下杜鹃的踪迹呢?
顾况,唐代诗人,号“白云山人”。他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精炼的文笔著称,作品多涉及自然、人生和情感。
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离别之苦的时期,诗人常以杜鹃的啼鸣表达内心的伤感,寄托对人生苦短与离别之痛的思考。
《子规》通过对杜鹃啼鸣的描绘,传达出一种深沉的悲愤和愁苦。诗中的杜鹃不仅是自然界的一种鸟类,更是悲伤、怨恨和离别的象征。诗人在开篇提到杜鹃的冤屈,表明这种悲鸣不是偶然,而是长久积压的情感。接着,他用“年年啼血”形象地描绘了这种悲哀,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最后,诗人以“何树何山”结束,意在表达无论何处,杜鹃的悲鸣都在回荡,仿佛在问:如果痛苦与仇恨能够化解,那么这些悲鸣将何处安放?整首诗在节奏上紧凑,情感上深邃,体现了唐代诗歌中对自然与人情的深入思考,以及对人生苦痛的深刻理解。
整首诗表达了对痛苦与离别的深刻感受,体现出一种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内心情感的细腻描绘。
“杜宇”指的是哪种鸟?
诗中“啼血”的意思是:
诗的主题思想主要表达了什么?
答案:1-B,2-B,3-B
与李白的《月下独酌》相比,顾况的《子规》更加注重情感的细腻与深沉。李白的诗中充满了豪情与洒脱,而顾况则以悲伤的情绪贯穿全诗,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