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21:19: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21:19:55
弋阳溪中望仙人城
作者: 顾况 〔唐代〕
何草乏灵姿,无山不孤绝。
我行虽云蹇,偶胜聊换节。
上界浮中流,光响洞明灭。
晚禽曝霜羽,寒鱼依石发。
自有无还心,隔波望松雪。
这片草地没有灵气,四周的山岭都显得孤独而绝望。虽然我的行程有些艰难,但偶尔也能换个心情。高空中浮动的云彩,光影变幻间时明时灭。傍晚的鸟儿在霜中展开羽毛,寒冷的鱼依附在石头上生长。心中自有一种无所归依的情感,隔着波浪远望那松树和雪景。
作者介绍: 顾况,字君辅,号浮丘,唐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但其诗作以清新脱俗著称,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唐代,正值诗人游历之际,感受自然的孤独与灵动,表达了对世事的感慨与内心的思索。
《弋阳溪中望仙人城》是一首描绘自然风光与人内心感受的诗作。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将周围的环境与自身的情感紧密相连。开篇的“何草乏灵姿,无山不孤绝”便描绘出一幅孤寂的自然图景,诗人行走于此,感受到的却是心灵的孤独与无奈。虽然行程艰难,但“偶胜聊换节”又表现出一种轻松的心态,似乎在告诉自己要随遇而安,享受旅途中的每一刻。
随着诗歌的展开,诗人将视角上升至高空,描述“上界浮中流”的流云,光影的变幻让人感受到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晚上的鸟类在霜寒中展翅,寒鱼依石而生,诗人在静谧的晚景中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与坚韧。而最后两句则将内心的感受与自然的景象结合,表达出一种隔着波涛而望向远方的渴望与无奈。整体上,这首诗表现了一种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个人命运的反思,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美学价值。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晚禽曝霜羽”形象地展现了鸟类的生动,增强了画面的动感;而“光响洞明灭”则通过光影的变化表达出时间的流逝。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出一种对自然的感悟和对自身处境的思考,描绘了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孤独,同时又流露出一种对生命的珍视与尊重。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何草乏灵姿”意思是( )
A. 草木生机盎然
B. 草木缺乏生机
C. 草木繁茂
答案: B
“我行虽云蹇”中的“云蹇”指的是( )
A. 行走轻松
B. 行走艰难
C. 行走快乐
答案: B
诗中提到的“晚禽曝霜羽”反映了( )
A. 夜晚的宁静
B. 生命的脆弱
C. 自然的生动
答案: C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在王维的《鹿柴》中,同样展现了自然景观与内心情感的统一,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而李白的《庐山谣》则表现出一种壮阔的自然气势与个人豪情,二者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前者更显孤独,后者则体现出豪放与旷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