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洒然堂

《洒然堂》

时间: 2025-05-02 07:39:34

诗句

何必彷徉水石间,听君言话已孱颜。

三湘尽处犹逢竹,五岭回时却见山。

吏案总教如雁进,灵源我且似鸥闲。

天边猿鹤皆相识,惟欠携筇日往还。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7:39:34

原文展示:

洒然堂 张舜民 〔宋代〕

何必彷徉水石间,听君言话已孱颜。 三湘尽处犹逢竹,五岭回时却见山。 吏案总教如雁进,灵源我且似鸥闲。 天边猿鹤皆相识,惟欠携筇日往还。

白话文翻译:

何必在山水间徘徊,听您的话语已使我感到疲惫。 在三湘的尽头还能遇见竹子,穿越五岭时却看到了山。 官府的文书总是像雁阵一样递进,而我却像闲适的海鸥一样自在。 天边的猿猴和鹤鸟都已熟悉,只是缺少了每日携杖往来的乐趣。

注释:

  • 彷徉:徘徊,游荡。
  • 孱颜:疲惫,憔悴。
  • 三湘:指湖南地区的湘江及其支流。
  • 五岭:指中国南部的五座大山。
  • 吏案:官府的文书。
  • 灵源:指自然界的清泉,这里比喻自由自在的生活。
  • 鸥闲:海鸥的悠闲状态,比喻作者的闲适。
  • 筇:竹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舜民,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感受到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他的诗歌多表现隐逸情怀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作者游历或隐居时所作,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喜爱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官场生活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诗中“三湘尽处犹逢竹,五岭回时却见山”描绘了作者游历时的所见所感,而“吏案总教如雁进,灵源我且似鸥闲”则对比了官场生活的繁忙与自然生活的闲适。最后两句“天边猿鹤皆相识,惟欠携筇日往还”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的熟悉和对隐居生活的渴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何必彷徉水石间,听君言话已孱颜。”:作者表达了对游荡山水间的厌倦,听人言谈已感到疲惫。
  2. “三湘尽处犹逢竹,五岭回时却见山。”:描绘了作者游历时的自然景色,三湘的竹子和五岭的山。
  3. “吏案总教如雁进,灵源我且似鸥闲。”:对比了官场文书的繁忙与自然生活的闲适。
  4. “天边猿鹤皆相识,惟欠携筇日往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的熟悉和对隐居生活的渴望。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官场生活与自然生活的对比,突出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 拟人:将自然景物拟人化,如“灵源我且似鸥闲”。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表达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官场生活的对比,展现了作者的隐逸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三湘:指湖南地区的湘江及其支流,象征着作者游历的自然环境。
  • 五岭:指中国南部的五座大山,象征着作者游历的自然环境。
  • 灵源:指自然界的清泉,象征着自由自在的生活。
  • 鸥闲:海鸥的悠闲状态,象征着作者的闲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三湘尽处犹逢竹”中的“三湘”指的是什么? A. 湖南地区的湘江及其支流 B. 三条江河 C. 三个湘字 D. 三湘地区的风俗 答案:A

  2. 诗中“灵源我且似鸥闲”中的“灵源”比喻什么? A. 官场生活 B. 自然界的清泉 C. 自由自在的生活 D. 繁忙的生活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表达了隐居山林的宁静与自在。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表达了回归田园生活的愿望。

诗词对比:

  • 张舜民的《洒然堂》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表达了隐逸情怀和对自然的热爱。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舜民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丰富的古代诗歌鉴赏资料。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石其人 邯郸道上 题窦晼画晼 其二 题窦晼画晼 其一 送少师卫公致政还曲沃 出关门百里宿沙河站 张东山少司寇宅观弈 夏夜怀玉溪旧隐寄张灵璧四辅 晚泊青县怀励文恪公 关楼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星期日 遗休余烈 愤世嫉俗 蓐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武功 矢字旁的字 宗因 反犬旁的字 蝶使蜂媒 虎头鼠尾 包含菖的词语有哪些 偻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氏字旁的字 气字旁的字 花无百日红 爱财如命 腹俭 臣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