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7:39: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7:39:34
原文展示:
洒然堂 张舜民 〔宋代〕
何必彷徉水石间,听君言话已孱颜。 三湘尽处犹逢竹,五岭回时却见山。 吏案总教如雁进,灵源我且似鸥闲。 天边猿鹤皆相识,惟欠携筇日往还。
白话文翻译:
何必在山水间徘徊,听您的话语已使我感到疲惫。 在三湘的尽头还能遇见竹子,穿越五岭时却看到了山。 官府的文书总是像雁阵一样递进,而我却像闲适的海鸥一样自在。 天边的猿猴和鹤鸟都已熟悉,只是缺少了每日携杖往来的乐趣。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舜民,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感受到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他的诗歌多表现隐逸情怀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作者游历或隐居时所作,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喜爱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官场生活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诗中“三湘尽处犹逢竹,五岭回时却见山”描绘了作者游历时的所见所感,而“吏案总教如雁进,灵源我且似鸥闲”则对比了官场生活的繁忙与自然生活的闲适。最后两句“天边猿鹤皆相识,惟欠携筇日往还”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的熟悉和对隐居生活的渴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表达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官场生活的对比,展现了作者的隐逸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三湘尽处犹逢竹”中的“三湘”指的是什么? A. 湖南地区的湘江及其支流 B. 三条江河 C. 三个湘字 D. 三湘地区的风俗 答案:A
诗中“灵源我且似鸥闲”中的“灵源”比喻什么? A. 官场生活 B. 自然界的清泉 C. 自由自在的生活 D. 繁忙的生活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