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2:33: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2:33:36
原文展示:
黑松林外路,风角远嗈嗈。
朔气生荒堡,秋尘满病容。
豺掊沙底骨,人上月边烽。
休作西行计,西行地渐凶。
白话文翻译:
在黑松林外的道路上,风声远远地呼啸着。
北风的寒气使荒凉的堡垒显得格外冷清,秋天的尘土让人显得病恹恹。
豺狼在沙地上掘骨,人们在月光下点燃烽火。
不要再打算向西行走,西边的路途越来越凶险。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贯休(约832年-912年),字子休,号休文,唐代诗人,出身于官宦家庭,晚年出家为僧。贯休的诗歌风格以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著称,尤其擅长描写边塞风光与士兵的艰苦生活。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边疆动荡时期,诗人通过描绘荒凉的边疆景象,表达了对西行征途的恐惧与无奈,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士兵的艰辛。
《边上行》是一首富有浓厚边塞色彩的诗作,贯休通过细致的描绘,展现了北方荒凉的自然环境与边疆生活的艰辛。诗的开头“黑松林外路,风角远嗈嗈”,描绘了一个孤独而寒冷的环境,黑松林的阴森与远处的风声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萧瑟的氛围。
“朔气生荒堡,秋尘满病容”中,北风的寒气弥漫在荒凉的堡垒之上,秋天的尘土让人倍感疲惫与病态,这种描写不仅表现了自然环境的恶劣,也反映了人们在这种环境下的心境。
接下来的“豺掊沙底骨,人上月边烽”,则通过豺狼的形象,传达出边塞生活的危险与不安。烽火的点燃象征着警觉与战斗,暗示着边疆战事的频繁与人们的忧虑。
最后一句“休作西行计,西行地渐凶”,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西行的否定与恐惧,反映了当时边疆征途的艰难与险恶。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与深刻的情感,将边疆的冷酷与无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充分体现了贯休作为边塞诗人的独特视角与深厚的诗歌功底。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揭示边疆生活的艰辛与不易,表现了对西行的恐惧与无奈,反映了诗人对战争与生存环境的深刻思考。诗中展现的自然景观与人类命运的紧密联系,表现出一幅生动的边塞生活画卷。
意象词汇:
每一个意象都深刻地反映了边疆生活的艰辛与士兵的困境,凝聚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诗词测试:
诗中“黑松林外路”主要表现了什么意境?
A. 美丽的风景
B. 荒凉的环境
C. 热闹的市集
“朔气生荒堡”中的“朔气”指什么?
A. 春天的暖风
B. 北方的寒气
C. 夏天的热风
诗人对西行的态度是?
A. 积极向往
B. 恐惧与否定
C. 无所谓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