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1:40: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1:40:14
雾裹山疑失,雷鸣雨未休。
夕阳开一半,吐出望江楼。
雾气缭绕的山峦似乎消失了,雷声轰鸣,雨水还未停歇。夕阳只露出一半,透过云层照射出望江楼的影子。
“望江楼”是古代诗人常提到的一种景观,象征着对江河的眺望和思乡之情。在中国文学中,望江楼常常与离愁、游子心情相联系。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晚号郑板桥,清代著名的书画家、诗人,以其独特的个性和艺术风格闻名。郑燮的诗歌风格独具一格,常常以山水、自然为题材,寓意深刻。
《江晴》创作于清代,正值郑燮在艺术和文学上达到巅峰时期。那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诗人常常游历山水,感受自然景色,进而产生创作灵感。
《江晴》描绘了一个雨后初晴的江边景色,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的变幻与美丽。开篇的“雾裹山疑失”,立刻将读者带入一个朦胧而神秘的境界,山被雾气环绕,似乎消失在了视野中,这种意象不仅展现了大自然的变化,也暗示了人生的无常。
接下来的“雷鸣雨未休”,描绘了暴风雨即将过去的状态,雷声依旧在耳边回响,雨水仍在下,给人一种紧张和期待的感觉。此时的自然景象,不仅是对天气的描写,更是诗人心境的写照,表达出一种对未来的期盼和思考。
最后一句“夕阳开一半,吐出望江楼”,则是画面突转,夕阳只露出一半,透过云层的光线照射下来,照亮了“望江楼”。这一句不仅展现了自然光影的美,也象征着希望与美好的未来,令人感到温暖与向往。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情感细腻而富有层次,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整首诗描写了雨后江边的美景,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出诗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诗中“雾裹山疑失”表达了什么意境?
“夕阳开一半”中的“开”字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整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登鹳雀楼》 描述的是登高望远的壮观景象,强调了视野的开阔与壮丽,而《江晴》则注重细腻的自然描绘与内心情感的流露,两者在意境上有所不同,但都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