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寺居

《寺居》

时间: 2025-04-25 20:28:23

诗句

邻井双梧上,一蝉鸣隔墙。

依稀旧林日,撩乱绕山堂。

难嘿吟风口,终清饮露肠。

老僧加护物,应任噪残阳。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20:28:23

原文展示:

邻井双梧上,一蝉鸣隔墙。
依稀旧林日,撩乱绕山堂。
难嘿吟风口,终清饮露肠。
老僧加护物,应任噪残阳。

白话文翻译:

在邻近的井边,双树梧桐高耸,一只蝉在隔壁墙上鸣叫。
隐约可见旧林中的阳光,杂乱地照射在山间的堂屋里。
难以在这吟风的地方安静下来,最终只能清饮露水润喉。
老僧加添了庇护的物品,似乎任凭蝉声在残阳下喧闹。

注释:

  • 邻井:邻近的井,指诗人所居之处。
  • 双梧:指两棵梧桐树,象征高洁与孤独。
  • 蝉鸣:蝉的叫声,常用来表达夏日的气息。
  • 依稀:模糊不清,表示不太清楚。
  • 撩乱:形容光线杂乱,意象生动。
  • 吟风口:吟唱或抒怀的地方。
  • 饮露肠:意指饮用露水滋润喉咙,形容清凉与宁静。
  • 老僧:指寺中的和尚,象征修行的生活。

典故解析:

在古代诗词中,蝉常常象征着清高、孤独和对世俗的超脱。梧桐树则被视为高洁的象征,二者结合在一起,暗示了诗人对清净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齐己,唐代诗人,号称“齐公”,是著名的禅宗诗人,擅长写诗以表达禅理和自然景观,作品常体现出清新脱俗的气质。

创作背景:

《寺居》创作于其隐居在寺庙时,反映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表达了他在自然与内心的和谐状态中所感受的清幽与孤独。

诗歌鉴赏:

《寺居》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描绘出了一幅宁静的山林寺庙生活图景。诗中前两句描绘了环境的细节,通过邻井的双梧和蝉鸣,营造出一种清雅、自然的氛围。接下来的两句,诗人将目光投向了阳光透过树林照射到山堂的情景,展现出一种朦胧的美感和生活的随性。最后两句则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外界的喧嚣对比,展现出一种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整体来看,齐己的这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的描写,更是对内心世界的深刻反思,体现了诗人在孤独中对生命的思考与对宁静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邻井双梧上,一蝉鸣隔墙:描绘了诗人居住环境的宁静,并引入了蝉声作为夏日的象征。
  2. 依稀旧林日,撩乱绕山堂:通过光影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的变化与生命的流逝。
  3. 难嘿吟风口,终清饮露肠:表现出在这种环境中,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宁静的渴望。
  4. 老僧加护物,应任噪残阳:最终回归到外在世界的喧闹与内心的安宁之间的冲突。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蝉声比作夏日的象征,增强了季节感。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情感,增加了诗的感染力。
  • 对仗:如“邻井双梧上,一蝉鸣隔墙”,对称工整,增添了诗词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宁静与喧闹、内心与外界的对立展开,表达了诗人对清净生活的向往以及在孤独中对生命的思考。

意象分析:

  • 梧桐:象征高洁与孤独。
  • :象征清高与孤独,常引发对生命短暂的思考。
  • 露水:象征清新与宁静,体现诗人的内心世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描绘了哪种环境?

    • A. 繁华市区
    • B. 宁静的山林寺庙
    • C. 喧闹的街道
  2. “老僧加护物”中的“护物”指的是什么?

    • A. 保护的物品
    • B. 供奉的佛像
    • C. 自然景物

答案:

  1. B
  2.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独坐敬亭山》

诗词对比:

齐己与王维的山水诗均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但齐己更侧重于内心的反思与孤独,而王维则更多地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诗词鉴赏辞典》
  • 《齐己诗集》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送税官仇副使诗十首 其九 送税官仇副使诗十首 其五 送税官仇副使诗十首 乙巳元日鳌峰书院会拜五十五人 客里书事 勉无咎 其二 蒙泉 赠朱仁甫 上韩侯钧台以诗投淮水吊之 宿驿南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风字旁的字 鬼票 付之梨枣 拂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食的词语有哪些 采字头的字 一牛九锁 室结尾的成语 青堂瓦舍 苦境 鼠字旁的字 寿媪 余人 辰字旁的字 女伯 辍毫栖牍 爪字旁的字 悠游自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