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2:34: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2:34:58
探春令·絮影
作者:陈宝琛 〔清代〕
是何悠飏,半庭晴日,随风无著。
误群儿扑地还争捉。
又斜上墙新垩。
六如空相谁真觉。
比沾泥奚若。
替剩春写照,浮萍一去,底处寻根脚。
这轻盈的影子是什么呢?在半个院子里,晴朗的日子里,它随风漂浮,没有固定的地方。误导着小朋友们扑向地面,争着去捉。又斜斜地映上墙面,像是新刷的墙面。究竟有多少人能真正体会这种空灵的美呢?与其沾染泥土又有什么关系呢?它替剩下的春天写下了这幅画,浮萍离去后,究竟在哪里寻觅根脚呢?
陈宝琛,清代诗人,生于康熙年间,擅长诗词,风格多样,尤其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其作品常蕴含哲理,关注社会与人生。
《探春令·絮影》创作于春季,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诗人通过描绘春日的景象表达对春天的感慨与思索,反映了对生命流转的深刻理解。
《探春令·絮影》通过对春日场景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的轻盈与无常。在诗中,作者以“悠飏”的絮影作为切入点,表现了春天的清新与变化。诗的开头便通过“晴日”和“随风”勾勒出一种宁静而悠然的氛围,接着引入孩子们扑捉影子的画面,生动形象,富有童趣。这种轻快的场景不仅描绘了春日的活力,也隐喻了童真与纯粹的追求。
接下来的“斜上墙新垩”,则将目光转向墙面上的影子,透出一种静谧与思索的气息。诗人借助“六如空相”一语,表达了对生命本质的感悟,提醒人们在繁华背后寻求内心的真实与纯净。最后的“比沾泥奚若”,则在轻描淡写中展现了对生活状态的深思,强调了根本与浮华的对比,表现出一种洒脱的态度。
整首诗在春日的背景下,透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思,既有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也有对变化无常的感慨,展示了诗人深邃的内心世界。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日的影子,探讨了生命的轻盈与无常,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对世俗的超然,反映出诗人对人生命题的深刻思考。
诗中“悠飏”指的是什么?
A. 春风
B. 轻盈的影子
C. 孩子们
诗中提到的“六如空相”主要表达了什么?
A. 人生的繁华
B. 生命的空灵与哲思
C. 自然的美丽
“比沾泥奚若”在诗中的含义是什么?
A. 对自然的热爱
B. 对世俗的轻视
C. 对春天的珍惜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