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3:40: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3:40:52
登封事已遥,大碑摧风雨。
灵坛久销秃,古木中梁柱。
峰峦至此尽,苍石无寸土。
俯视万仞高,悲辛但狂顾。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登封的感慨。登封的事情已经很久了,那座大碑在风雨中早已损坏。灵坛早已失去光彩,古老的树木成为了支撑的柱子。山峰在这里就到尽头了,只有苍翠的石头,没有一寸土地。向下俯视,万丈高的山崖让我感到悲伤与辛酸,心中只有狂乱的思绪。
作者介绍: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晦庵,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苏轼的弟弟。他的诗词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作品多描绘山水、抒发情感,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登封,反映了作者对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的思考。随着时间的流逝,昔日的辉煌逐渐消逝,留下的只有沧桑的遗迹,传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感慨和对人事无常的思考。
这首诗通过描绘登封的自然和历史景观,传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深刻感受。开头两句“登封事已遥,大碑摧风雨”,直接引入主题,表达了对过去的追忆与失落之感。大碑的毁坏象征着历史的消逝,灵坛的荒废则暗示着宗教文化的衰退。接下来的“峰峦至此尽,苍石无寸土”,用简练的语言展现了自然的壮美与荒凉,山的高耸与土地的贫瘠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最后两句“俯视万仞高,悲辛但狂顾”则引发读者的共鸣,俯视高崖的孤独感与悲伤的情绪交织在一起,体现了诗人对人生苦短、历史变迁的无奈与感慨。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凝练,意象丰富,通过对比与象征,展现了时间无情、历史沧桑的主题。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登封的描写,表达了对历史的追思与感叹,展现了人对时间的无奈与对生命的深刻反思。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苏辙的《登封十首》与杜甫的《望岳》均描写了山的壮丽与历史的悠久,但苏辙更强调时间的流逝与对历史的感叹,而杜甫则更多表现出对自然的崇敬与对人生的哲思。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但都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深刻联系。
推荐书目:
以上内容为《登嵩山十首 登封坛》的详细解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