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4:44: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44:11
野居偶作
作者: 贯休 〔唐代〕
高淡清虚即是家,
何须须占好烟霞。
无心于道道自得,
有意向人人转赊。
风触好花文锦落,
砌横流水玉琴斜。
但令如此还如此,
谁羡前程未可涯。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宁静清新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繁华的淡然态度。诗人认为,简单而清淡的生活就是最理想的家园,何必去追求那些美好的烟霞景色呢?只要心中无欲自会获得,而有心的人反而常常要付出很多。微风拂过美丽的花朵,花瓣飘落,流水潺潺,琴声悠扬。只要生活能如此,保持这种状态,谁还会羡慕未来的无限可能呢?
贯休(830年-912年),字子贞,号心斋,晚唐时期的诗人和僧人,出身于书香门第。贯休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对佛教的深刻理解而著称。他的诗多描写自然景色和隐逸生活,常反映出对人世纷扰的厌倦和对清静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作于诗人隐居山林期间,表达了他对清净生活的追求和对繁华的淡漠。身处动荡的晚唐,贯休通过诗歌寄情于自然,找寻内心的宁静,反映了当时士人面对社会动乱的无奈与自我安慰。
贯休的《野居偶作》是一首典型的山水田园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生活的超然态度。全诗围绕“家”的意象展开,强调了内心的宁静与外在环境的和谐相融。诗人认为,真正的家并不在于华丽的外表或繁华的景象,而是在于一种高淡清虚的生活状态。
诗中的“无心于道道自得,有意向人人转赊”反映了诗人对世俗欲望的洞察。他认为,追求世俗的名利和道理只会让人疲惫,而无欲无求反而能获得内心的满足。这种对道理的无心和对内心自得的追求,显示了贯休的独特哲学观。
在描写自然景物时,诗人用“风触好花文锦落,砌横流水玉琴斜”展现出一幅生动的田园画面。微风拂动花瓣,流水潺潺,琴声悠扬,构成了一幅和谐的自然图景。这种优美的意象,不仅描绘了自然的美丽,更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最后一句“谁羡前程未可涯”更是点明了诗人对于未来的态度。诗人不再羡慕那些对未来充满憧憬的人,而是选择享受当下的宁静与美好。整首诗在清淡的笔调中透射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令人深思。
这首诗的核心思想是追求内心的宁静与真实的生活,反对对世俗名利的执着。贯休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了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强调享受当下的重要性。
诗中“高淡清虚”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状态?
诗人认为心中无欲的人能够获得什么?
诗中提到“风触好花文锦落”,这句描绘了什么?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贯休的《野居偶作》更强调内心的宁静,而王维则更加注重描绘自然景色的变化与气氛。两者都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贯休的诗歌在哲理层面更为深刻,反映了他对人生态度的思考。
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野居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