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23:12: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23:12:46
送崔谕德致政东归
作者:权德舆 〔唐代〕
天子坐法宫,诏书下江东。
懿此嘉遁士,蒲车赴丘中。
褐衣入承明,朴略多古风。
直道侍太子,昌言沃宸聪。
岩居四十年,心与鸥鸟同。
一朝受恩泽,自说如池龙。
乞骸归故山,累疏明深衷。
大君不夺志,命锡忽以崇。
旭旦出国门,轻装若秋蓬。
家依白云峤,手植丹桂丛。
竹斋引寒泉,霞月相玲珑。
旷然解赤绶,去逐冥冥鸿。
皇帝坐在法宫中,下旨召唤江东的贤士崔谕德。
我非常赞美这位杰出的隐士,他乘着蒲车向丘陵之中去。
他身穿粗布衣服,进入明亮的承明殿,朴素而多古风。
他直言不讳地侍奉太子,畅所欲言,使皇上聪慧如泉。
他在山岩中生活了四十年,心境如同海鸥与鸟儿一样自由。
一朝得到皇恩,便自我感觉像池中的龙。
他请求归隐故山,书信层层表达内心深处的衷情。
大君不剥夺他的志向,命令赐予他崇高的荣誉。
在旭日东升之际,他轻装出国门,仿佛秋天的浮萍。
家依白云峭壁,手植丹桂丛生。
竹斋引来寒泉,霞光与明月交相辉映。
他豪放地解下赤色绶带,去追逐那遥远的鸿雁。
权德舆(约730年-约800年),字子美,号青丘,唐代诗人,世称“权少师”。他以诗名显赫,风格独特,擅长五言和七言诗,作品多描写个人情感和社会现象。
《送崔谕德致政东归》写于崔谕德被召回朝政的背景下,表达了对崔谕德隐士生活的赞美以及对其归隐的惋惜。诗反映了当时士人对官场的看法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送崔谕德致政东归》是一首颂赞隐士崔谕德的诗,表现了作者对崔谕德的深切敬意与羡慕之情。诗中通过描绘崔谕德的生活状态和思想境界,传达出一种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权力的淡薄。开篇即以“天子坐法宫,诏书下江东”引入,置身于权力中心的崔谕德,以其真诚与智慧,成为皇帝的座上宾。诗中“褐衣入承明,朴略多古风”体现了谕德的身世与品格,简朴的衣着与古朴的风范形成鲜明对比,显示出他对权力的超然态度。
接下来的“岩居四十年,心与鸥鸟同”描绘了崔谕德隐居的岁月,表明他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状态。“一朝受恩泽,自说如池龙”则表达了他在获得朝廷恩宠后的自我感受,既有对自身价值的肯定,也有对身世变迁的感叹。最后几句,描绘出他轻装上路的情景,表现出一种洒脱的人生态度,寄托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优美,展现了唐诗的艺术魅力,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天子坐法宫,诏书下江东。
描绘出皇帝在宫中发号施令的场景,开篇设定了权力的背景。
懿此嘉遁士,蒲车赴丘中。
表达了对崔谕德的赞美,他乘车向隐居的地方去,表现出对隐士生活的向往。
褐衣入承明,朴略多古风。
形象地描绘出崔谕德的简朴衣着,表现出他的真实与古朴。
直道侍太子,昌言沃宸聪。
体现出他直言不讳的品质,以及对太子的忠诚与智慧的赞美。
岩居四十年,心与鸥鸟同。
描述崔谕德在山岩中隐居的生活,表达他与自然相融的心境。
一朝受恩泽,自说如池龙。
表达了他受到皇恩后的自我感觉,像龙一般自由而自信。
乞骸归故山,累疏明深衷。
表现他请求辞官归隐的决心,书信表达内心的深厚情感。
大君不夺志,命锡忽以崇。
体现出皇帝对他志向的尊重,并给予荣誉的态度。
旭旦出国门,轻装若秋蓬。
描绘他在黎明时分轻松出门的情景,象征着自由与洒脱。
家依白云峤,手植丹桂丛。
表达他对理想居所的憧憬,植桂代表对未来生活的希望。
竹斋引寒泉,霞月相玲珑。
描绘他理想中的居住环境,竹斋与泉水相映成趣,展现出宁静的美好。
旷然解赤绶,去逐冥冥鸿。
最后表达他放下权力的态度,追逐自由与远方的理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崔谕德隐士生活的赞美和对权力的淡薄,表达了对自由与自然的向往,以及对隐逸生活的高度认同。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对隐士精神的推崇,反映出唐代士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权德舆的《送崔谕德致政东归》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A. 对权力的渴望
B. 对隐士生活的赞美
C. 对繁华的追求
D. 对爱情的遗憾
诗中“褐衣入承明”中的“褐衣”象征了什么?
A. 富贵
B. 贫穷与质朴
C. 忍耐
D. 美丽
诗中提到的“竹斋引寒泉”表达了什么情感?
A. 追求权力
B. 向往自然与宁静
C. 对人际关系的重视
D. 对金钱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