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送浚上人归扬州禅智寺

《送浚上人归扬州禅智寺》

时间: 2025-05-07 10:22:48

诗句

𥗤露宗通法已传,麻衣筇杖去悠然。

扬州后学应相待,遥想幡花古寺前。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0:22:48

原文展示:

送浚上人归扬州禅智寺
露宗通法已传,麻衣筇杖去悠然。
扬州后学应相待,遥想幡花古寺前。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大意是:露宗(指禅宗的一支)已经将其法门传扬,身穿麻衣,手持筇杖的上人(指修行者)悠然离去。希望扬州的后学(指后来的学生或信徒)能够热情接待他,我遥想在古寺前看到那飘扬的幡旗和盛开的花朵。

注释:

  • 露宗:指“露宗”,是中国禅宗的一个分支,强调直观和体验。
  • 麻衣:指修行者的衣服,通常用麻布制成,象征简朴和清净。
  • 筇杖:一种竹制的拐杖,常见于僧侣和隐士,象征着修行的道路和自由。
  • 扬州:古时名城,以文化和佛教盛名。
  • 幡花:指寺庙前的幡旗和花朵,象征着佛教的庄严和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权德舆,唐代诗人,字仲固,号志道,主要活动于中晚唐时期。他的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描写自然景色为主,风格清新、细腻。他在诗歌中常关注社会和人情,富有哲理性。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送别一位上人归扬州的场合。扬州的禅智寺是当时著名的佛教寺庙,吸引了众多修行者和信徒。诗人通过描写上人归去的情景,表达对其修行生活的向往与祝福,同时也寄托了对后学的期望。

诗歌鉴赏:

《送浚上人归扬州禅智寺》是一首富有禅意的诗,展现了诗人对修行者的深切敬意和对佛教文化的赞美。开篇“露宗通法已传”,直接指出了上人所传授的佛法,体现了佛教教义的传播和影响。接下来的“麻衣筇杖去悠然”,通过简洁的描写,传达出一种淡泊名利、心境宁静的修行状态,展现了上人超然物外的气质。

“扬州后学应相待”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后学弟子的期待,希望他们能够恭敬接待这位上人,延续佛教文化的传承。最后一句“遥想幡花古寺前”则引发了读者的共鸣,描绘出一种宁静而又美好的画面,象征着佛教的庄严和自然的和谐美。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和清新的意象,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给人以心灵的启迪,体现了唐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露宗通法已传:表达了禅宗法门的传播,显示了其重要性。
  2. 麻衣筇杖去悠然:描绘了上人悠然自得的形象,反映修行者的淡泊。
  3. 扬州后学应相待:希望后来的学子能够尊重和接纳上人,延续师承。
  4. 遥想幡花古寺前:想象着古寺前美丽的景象,寓意对佛教的向往。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麻衣筇杖”与“扬州后学”,形成了对称的结构。
  • 意象:用“幡花”表现了佛教文化的美好,形成了视觉上的美感。
  • 隐喻:上人身上的麻衣和筇杖象征着简朴和修行的精神。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修行者的赞美与祝福,表达了对佛教文化的尊重,以及对后学的寄望,体现了诗人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和对佛教精神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麻衣:象征着简单、纯净的生活方式。
  • 筇杖:代表了修行者的智慧与自由。
  • 幡花:象征着佛教的庄严与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露宗”指的是哪一宗派? A. 禅宗
    B. 净土宗
    C. 道教

  2. “麻衣筇杖”的意象主要表现了什么? A. 富贵
    B. 修行的简朴
    C. 战争

  3. 诗人希望扬州的后学如何对待上人? A. 忽视
    B. 尊重和接待
    C. 竞争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题临安邱司徒宅》 by 林升
  • 《静夜思》 by 李白

诗词对比:

  • 比较权德舆与王维的作品,二者均对自然和修行有深刻的理解,但王维作品多表现山水之美,而权德舆则更侧重于修行者的精神状态。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权德舆生平及其作品研究》

相关查询

余为建阳令遣小吏王堪为西山翁之役翁留之仙 神君歌十首 船子和尚遗迹在华亭朱泾之间圭上人即其所诛 喜洪君畴除工侍内制 次韵黄户曹问讯二首 岁晚书事十首 其六 石竺山二十咏 杂咏一百首·召南媵 魏志 读本朝事有感十首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徙散 户曹参军 丈结尾的成语 矫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皿字底的字 六尚 赏官 宝星 毫无顾忌 赌物思人 潦草塞责 三顾草庐 臼字旁的字 毋字旁的字 位极人臣 韦字旁的字 厄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