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0:47: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0:47:16
秋丁日补送文文肃姚文毅陈文庄三公神位入长洲学乡贤祠敬识
彭定求
名教久沦替,榛蔓沿黉宫。
乡祀古所重,论定百年中。
庶几光俎豆,足与震鼓钟。
云何僣且滥,势利纷交讧。
沮丧诗书气,彫残礼乐容。
遂令贤杰辈,避地羞雷同。
近者更侈炫,郡邑淆所从。
典司罔稽覆,名籍滋混蒙。
峨峨三钜公,茂苑挺英踪。
齐鸣朝阳凤,并跃云津龙。
末运丁板荡,屹如鼎足重。
丘山既合响,至今阙瞽宗。
小子仰典型,桑梓维敬恭。
清议永不磨,地以人斯崇。
颓波存砥柱,后起当闻风。
这首诗中,诗人感慨名教(教育和道德)已久被忽视,杂草丛生的校园里充斥着不良风气。乡里的祭祀在古代非常重要,而如今在百年之间已经大不如前。希望能有光明的祭品和盛大的仪式,能与震动大地的鼓声和钟声相匹敌。可是如今却出现了伪君子和滥竽充数的现象,利欲熏心,争斗不断。诗文的气势受到抑制,礼乐的风范也被破坏,导致贤能之士纷纷选择避世,以避嫌。而近来学者们则更为奢华浮夸,地方上的风气更加混乱。负责典籍的官员失职,名声与籍贯的界限也变得模糊。三位伟大的公卿,正如茂盛的园林中挺立的英俊身影。就像朝阳的凤凰一起鸣叫,云间的龙共同跃起。末世的风气动荡不安,犹如鼎足一般稳重。丘山的回响至今仍在,至今未能找到真正的宗师。作为后辈,我仰望先贤的榜样,乡土的敬意不可或缺。真理的声音将永不磨灭,因人而地的尊崇才是真正的崇高。即使颓废的潮流依旧存在,但我们仍要像砥柱一样坚毅,后来的力量必将受到关注。
彭定求(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致力于诗歌创作,倡导道德教育,重视乡土文化。他的作品常常反映社会现象,关注教育与人文的关系,强调古代礼乐的重要性。
这首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道德沦丧之时,诗人通过对古代乡贤的追忆,表达了对名教衰落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期望。诗中提到的三位公卿,象征着道德与文化的传承,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
这首诗在形式上采用了古体诗的风格,词句简练而意蕴深远。全诗通过对比古代与当代的教育与道德观念,表达了作者对名教衰落的深切忧虑。诗人用“名教久沦替”开篇,直接点出主题,阐述了社会的变迁与人心的变坏。
在意象上,诗人通过“云津龙”“朝阳凤”等形象,赋予了古代文化的光辉与伟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沮丧诗书气”和“彫残礼乐容”的失落感,表现了对当今社会风气不正的深切批判。整首诗结构严谨,层层递进,最终以“后起当闻风”结束,表现了对后代的期望与寄托,意味着只要有志之士,必能重振道德与文化的辉煌。
全诗的主题在于对道德教育与乡土文化的重视,表达了对当代社会风气的忧虑与批判,同时寄希望于后辈能够承载与传承古代的优秀文化。
诗中提到“名教久沦替”,意指:
A. 名教被广泛推崇
B. 名教久被忽视
C. 名教盛行
D. 名教不再存在
“云何僣且滥”中的“僣”是什么意思?
A. 冒充
B. 严重
C. 伪善
D. 浪费
“后起当闻风”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绝望
B. 期待与希望
C. 不满与愤怒
D. 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