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04:37: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04:37:32
一丛花·初春病起
作者:苏轼
今年春浅腊侵年,
冰雪破春妍。
东风有信无人见,
露微意柳际花边。
寒夜纵长,
孤衾易暖,
钟鼓渐清圆。
朝来初日半衔山,
楼阁淡疏烟。
游人便作寻芳计,
小桃杏应已争先。
衰病少悰,
疏慵自放,
惟爱日高眠。
今年春天刚开始,腊月的余寒仍然侵袭着大地,冰雪融化后春天显得格外娇美。东风传来了春的消息,但无人能够看到,露水微微滋润着柳树和花边。寒冷的夜晚虽然漫长,但独自一人裹在温暖的被子里,钟声和鼓声渐渐变得清晰而圆润。今天早晨,初升的太阳半掩在山头,楼阁上弥散着淡淡的烟雾。游人们已经开始计划去寻花问柳,小桃和杏花应该已经争先开放。然而我因病而衰弱,懒散得不想动,唯独喜欢在日光高照时悠然入睡。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也是政治家。苏轼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也有细腻,深受后世喜爱。
此诗作于初春,正值苏轼因病卧床之际,虽然春天来临,万物复苏,但因身体不适,诗人感受到一种无奈与懒散。因此,诗中透露出对春天的向往与对病痛的感慨。
《一丛花·初春病起》展现了苏轼在春季之际的情感与思考。诗的开篇,诗人通过对春天初临的描绘,展现了春的气息与生命的复苏。然而,随着“腊侵年”一句,诗人自觉春天的寒意仍未完全消散,暗示了自身的病痛与无奈。接着,诗人用“东风有信无人见”表达了对春天的渴望与期盼,但又因病而无法亲自去感受春的美好。诗中“寒夜纵长,孤衾易暖”描绘了诗人在病中孤独的状态,温暖的被子虽能驱散寒冷,却无法填补内心的孤寂。
随着“朝来初日半衔山”的描写,诗人对早晨的描绘显得格外柔和,透出一种清新与希望。然而,紧接着又提到游人们的“寻芳计”,显示出外界的热闹与生机,与自己因病而无所作为形成鲜明对比。最后一句“惟爱日高眠”,不仅流露出对懒散的自嘲,更是一种对生活无奈的接受,表现出诗人对健康的渴望与对现实的妥协。
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情感,反映了诗人对春天的向往,以及因病而产生的孤独与无奈,整体情感深邃而含蓄,充满了诗人的哲思与对生命的感悟。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在春天的美景中,因病而感到的无奈与孤独,展现了对生命与健康的渴望,同时也反映出对春天的深切眷恋。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诗人传达了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思。
诗中“腊侵年”意指什么?
A. 春天已经到来
B. 冬天的寒冷仍在
C. 夏天即将来临
答案:B
“惟爱日高眠”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渴望?
A. 旅行
B. 健康
C. 懒散的生活
答案:C
“游人便作寻芳计”中的“芳”指的是什么?
A. 花香
B. 美丽的风景
C. 花卉
答案:C
通过以上内容,读者能够更深入理解《一丛花·初春病起》的诗意与情感,感受到苏轼在春天与病痛之间的复杂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