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8 01:20: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8 01:20:59
春暮雨微微,翻疑坠叶时。
气蒙杨柳重,寒勒牡丹迟。
未夕鸟先宿,望晴人有期。
何当廓阴闭,新暑竹风吹。
春天的傍晚,细雨轻轻地下着,仿佛让人怀疑树叶是否已经掉落。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湿气,杨柳的枝条显得更加沉重,寒意使牡丹的花开得迟缓。在黄昏未至之时,鸟儿就已经提前归巢,期待着晴天的到来。而人们则在期待中等待着何时才能打破阴霾,迎来新一轮的暑气,感受竹林中的凉风。
本诗未直接引用典故,但所描绘的春天细雨、杨柳、鸟宿等意象,均是唐诗中常见的自然景象,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细腻观察和对天气变化的敏感。
刘得仁,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以描写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态著称。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常常融入个人的情感体验与对自然的细腻观察。
《春暮对雨》创作于春天的傍晚,诗人可能正处于细雨纷飞的情境中,借景抒情,表达对春天即将结束的感慨与对未来天气变化的期待。
《春暮对雨》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春天傍晚的宁静与美好,同时也暗含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的开头“春暮雨微微”,即刻营造出一种温柔而恬淡的氛围,细雨轻轻洒落,给人一种柔和的感觉。接着,诗人通过“翻疑坠叶时”,引发了对春天和凋零的思考,表现了春天的脆弱与不确定。
“气蒙杨柳重,寒勒牡丹迟”,这两句通过描写杨柳和牡丹的状态,传达出春季气候的寒意和湿润,使读者感受到一种凝重的情绪。尤其是牡丹花开得迟缓,似乎在暗示春天的短暂与生命的流逝。
“未夕鸟先宿,望晴人有期”,则是对未来的期待,鸟儿在黄昏前归巢,表达了生活的规律和自然的安宁。这种期待和渴望,展现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最后一句“何当廓阴闭,新暑竹风吹”,将诗的情感推向高潮,期待着阴霾的散去和新一轮的夏季,竹林中凉风的吹拂,象征着生活的希望与新的开始。
整首诗以春天的暮雨为背景,表达了对春天短暂的感慨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展现了诗人细腻的情感和对自然的深刻观察。
《春暮对雨》的作者是谁?
诗中“气蒙杨柳重”描绘的是哪种天气情况?
“未夕鸟先宿”表达了什么情感?
与《春望》相比,刘得仁的《春暮对雨》更侧重于春天的细腻观察,而杜甫的《春望》则展现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两者虽同为春天的主题,却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和社会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