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26: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26:51
《经古战场》
作者:贯休 〔唐代〕
茫茫凶荒,迥如天设。
驻马四顾,气候迂结。
秋空峥嵘,黄日将没。
多少行人,白日见物。
莫道路高低,尽是战骨。
莫见地赤碧,尽是征血。
昔人昔人既能忠尽于力,
身糜戈戟,脂其风,膏其域。
今人何不绳其塍,植其食。
而使空旷年年,常贮愁烟。
使我至此,不能无言。
在这片茫茫的荒野上,仿佛是上天的安排。
我骑马四周张望,气候冷清而沉闷。
秋天的天空高远而清朗,太阳即将落下。
多少行人仍在白天行走,
在这条路上,不论高低,都是战死的骨骸。
不要看那土地是赤红还是碧绿,
尽是流淌的征战血液。
古人曾经忠诚尽力,
身体被戈戟所伤,血染战场,奉献自己的力量。
如今的人为何不耕作自己的田地,种植自己的粮食,
却任凭这片空旷的土地年复一年,积蓄着忧愁的烟雾。
我来到这里,无法不发出感慨。
作者介绍:贯休(公元830年-888年),唐代诗人,以其诗风清新、语言简练而著称。他的诗歌常常反映对历史的思考与对现实的关注,情感真挚且深邃。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唐代,正值战乱频繁的时期。诗人通过对古战场的描写,表达了对战争的思考和对人们生活的忧虑,呼吁人们珍惜和平,关注耕作与生活。
《经古战场》通过描绘一片古老的战场,展现了战争带来的苦痛与沉重的历史印记。全诗以“茫茫凶荒”开篇,立刻将读者带入一个荒凉的环境,仿佛置身于一个被战争撕裂的场所。驻马四顾,诗人观察到的是满地的战骨和征血,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战争的残酷,还引发了对历史的深思。
诗中提到“昔人既能忠尽于力”,通过对比古人与今人的态度,诗人对当下的冷漠和不作为表达了失望与批评。他用“绳其塍,植其食”的呼唤,期望人们能够重视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实质,而非沉迷于空虚的追求。这种对比不仅强化了诗的情感深度,也让人反思对历史的记忆与教训。
整首诗的结尾“使我至此,不能无言”更是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沉重感受和对未来的思考。战争留下的伤痕与痛苦,时刻提醒着人们珍惜和平,努力耕作,这不仅是对古战场的哀悼,更是对生活的呼唤。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诗歌主要探讨了战争的残酷和历史的教训,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和对当代人冷漠态度的批评,呼唤人们珍惜生活、关注耕作与和平。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在诗中交织,形成了一幅历史与现实交错的画面,深刻揭示了战争对人类的影响和对和平的渴望。
诗词测试: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的“昔人”指的是?
诗中的“战骨”象征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