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6:48: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6:48:05
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
径危抱寒石,指落曾冰间。
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
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驱赶着马在天寒地冻的雨雪中,军队跋涉进入高山。
道路险峻,我紧紧依偎着寒冷的石头,手指落在曾经结冰的地方。
汉朝的月亮已经远去,不知何时才能再修筑城墙。
浮云在南方的黄昏游荡,虽可望而不可及。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汉月”指的是汉代的繁盛景象,诗中借此表达对过去辉煌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渴望。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表现了对人民苦难的同情与关心。杜甫一生经历了安史之乱,目睹国破家亡,生活困窘,其诗作中常流露出忧国忧民的情怀。
创作背景: 《前出塞九首》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目睹国破民亡,感慨万千之际所作。此诗在描写边塞军旅生活的同时,流露出对故国的思念与对未来的迷茫。
杜甫的《前出塞九首 其七》以其深邃的情感和生动的景象,展现了诗人作为一名士兵在艰难环境中行军的苦楚。开头两句“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描绘了恶劣的天气与艰险的行军环境,生动地再现了边塞战士的困境。接下来“径危抱寒石”,进一步强调了行军的艰难与孤独,诗人紧抱寒石,显示出他内心深处的无奈与无助。
“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则通过“汉月”这一典故,表达了对昔日汉朝繁荣的怀念,同时也传达了对重建家园的渴望与无奈。最后的“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以浮云作比,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对未来的憧憬与无力感,仿佛美好的理想就在眼前,却又触不可及。
整首诗情景交融,情感真挚,深刻体现了杜甫对国家、对人民的深切关怀,展现了他作为“诗史”的风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体现了对国家的忧虑、对故土的思念以及对未来的迷茫,流露出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驱马天雨雪”中的“马”指的是什么?
“已去汉月远”中“汉月”象征什么?
最后一句“可望不可攀”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杜甫的《前出塞九首》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都表现了对边塞生活的描写,但杜甫更侧重于表现战争带来的苦难与失落,而王之涣则通过壮丽的自然景观表现出积极向上的情感。两者在风格和情感基调上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不同的诗人视角和人生态度。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