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谅公洞庭孤橘歌

《谅公洞庭孤橘歌》

时间: 2025-05-01 10:05:13

诗句

不种自生一株橘,谁教渠向阶前出,不羡江陵千木奴。

下生白蚁子,上生青雀雏。

飞花檐卜旃檀香,

结实如缀摩尼珠。

洞庭橘树笼烟碧,洞庭波月连沙白。

待取天公放恩赦,侬家定作湖中客。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0:05:13

原文展示:

不种自生一株橘,
谁教渠向阶前出,
不羡江陵千木奴。
下生白蚁子,上生青雀雏。
飞花檐卜旃檀香,
结实如缀摩尼珠。
洞庭橘树笼烟碧,
洞庭波月连沙白。
待取天公放恩赦,
侬家定作湖中客。

白话文翻译:

这株橘子树不需要种植,竟然自己在这里生长,
是谁让它长到了阶前呢?
我并不羡慕江陵的千树万木。
它的根下生出白蚁,树上却栖息着青雀的幼雏。
飞舞的花瓣飘落在屋檐上,散发着檀香的芬芳,
果实结得像串珠一样美丽。
洞庭的橘树笼罩在烟雾和碧绿之中,
洞庭的波浪和白沙在月光下交织。
等待天公的宽恕和恩赐,
我定要做湖中的游客。

注释:

  • :柑橘类的果树。
  • 江陵:指长江沿岸的一个地方,以盛产橘子和樱桃著称。
  • 千木奴:指千树万木,形容树木繁茂。
  • 白蚁子:白蚁的幼虫。
  • 青雀雏:青雀的幼鸟。
  • 檀香:一种香料,常用于宗教和礼仪场合。
  • 摩尼珠:摩尼珠在佛教中是宝珠的象征,寓意珍贵而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顾况,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世纪,擅长写诗,尤其以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他的作品常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唐代,洞庭湖是当时著名的风景名胜地,而这首诗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热爱与向往,同时也体现了唐代文人对闲适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谅公洞庭孤橘歌》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作,展现了顾况对洞庭湖自然风光的深厚感情。诗中自生的橘子树象征着自然的生命力,诗人对其的赞美反映了他对自然的崇敬与喜爱。相比之下,江陵的树木虽多,却被诗人视为“木奴”,显得拘束而无趣。通过对比,诗人突出了洞庭湖的独特魅力和自由意象。

接着,诗中描绘了多种生物的存在——白蚁与青雀,赋予了宁静的自然以生机。飞舞的花瓣和香气四溢的檀香,生动地呈现了美丽的自然景象,给人以视觉和嗅觉的双重享受。而“结实如缀摩尼珠”的比喻更是将橘子的美丽与珍贵提升到了一个艺术的高度。

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憧憬,期待能够在大自然中自由自在地生活,成为湖中的一名“客”。整首诗洋溢着一种悠然自得的情感,体现了唐代文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不种自生一株橘:这句开篇即引入了橘树的自然生长,暗示自然的自我繁衍。
  2. 谁教渠向阶前出:疑问句引发思考,反映出作者对自然生长的惊奇。
  3. 不羡江陵千木奴:表明诗人不羡慕其他地方的繁华,强调洞庭的独特。
  4. 下生白蚁子,上生青雀雏:生动描绘了自然生态,增加了诗的活力。
  5. 飞花檐卜旃檀香:使用了细腻的意象,营造出一种清新自然的氛围。
  6. 结实如缀摩尼珠:将果实的美丽比作珍珠,提升了艺术感。
  7. 洞庭橘树笼烟碧:描绘出洞庭湖的迷人风光,营造出神秘的氛围。
  8. 洞庭波月连沙白:月光下的湖面与沙滩交相辉映,画面优美。
  9. 待取天公放恩赦:表达对未来的期待与希望。
  10. 侬家定作湖中客:最终的愿景,渴望在自然中生活,享受生活的乐趣。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结实如缀摩尼珠”,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果实的美丽。
  • 对仗:如“下生白蚁子,上生青雀雏”,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生命,使得诗意更加生动。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渴望,体现了诗人追求闲适生活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橘树:象征自然生长的生命力。
  • 白蚁与青雀:代表生态的和谐与生机。
  • 檀香与飞花:营造出优雅的自然场景。
  • 湖中客:体现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橘树”是如何生长的?

    • A. 人工种植
    • B. 自然生长
    • C. 被风吹倒
    • D. 渐渐枯萎
  2. 诗人对江陵的树木持何态度?

    • A. 羡慕
    • B. 不羡慕
    • C. 喜欢
    • D. 无所谓
  3. “结实如缀摩尼珠”中“摩尼珠”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 A. 普通的果实
    • B. 珍贵的宝物
    • C. 花瓣
    • D. 白沙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比较顾况的《谅公洞庭孤橘歌》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前者更注重对自然的细腻描绘与闲适心境的表达,而后者则强调登高望远的壮阔景象与豪情。两者都体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但表达方式和情感基调各有侧重。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传记》
  • 《古诗词鉴赏指南》

相关查询

木兰花慢(题冯云月玉连环词后) 贺新郎(梅) 贺新郎 贺新郎(题双溪冯熙之交游风月之楼) 南柯子(丙申重九) 南柯子(丁酉清明) 贺新郎(菊) 感皇恩(送饶溪嘉游浙) 长相思(秋夜) 西河(已亥秋作)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山字旁的字 填仓 花街柳陌 输肝沥胆 饱餐一顿 首字旁的字 鼠字旁的字 不得不尔 泥而不滓 追曲 千死千休 走字旁的字 包含荏的词语有哪些 衯衯 拉拢 同字框的字 募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卮的词语有哪些 第四个字是事的成语大全_含事字的四字成语解析 桴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