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6:04: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6:04:56
题灵山寺(战鸟)
作者: 顾况 〔唐代〕
觉地本随身,灵山重结因。
如何战鸟佛,不化捕鱼人。
这首诗表达了一个人对灵山寺的感受。他意识到觉悟的境界其实就在身边,而灵山的重重因缘则是建立在此之上。为何连佛陀都像战鸟一样激烈,却不能化解捕鱼人的执念呢?
作者介绍:顾况,字仲明,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尤其擅长描写山水景物和个人情感。他的诗作多反映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唐代,正值佛教传入中国并逐渐受到重视的时期。诗人借用灵山寺这一背景,表达对佛理的思考与对世俗人生的感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宗教的关注和对内心觉悟的追求。
《题灵山寺(战鸟)》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诗人通过对灵山寺的描绘,表达了对觉悟和人生态度的深刻思考。开篇“觉地本随身”便指出了觉悟的真谛,强调觉悟并不遥远,而是与每个人的内心息息相关。这种思想挑战了许多人对佛教的误解,认为觉悟是高深或难以触及的。接着,诗人提到“灵山重结因”,让人感受到灵山的神秘和深邃,似乎在暗示世间万物的因缘关系是复杂而交织的。
而后句“如何战鸟佛,不化捕鱼人”则引人深思。战鸟象征着一种冲突与斗争,可能是在强调内心对抗的激烈,而“捕鱼人”则代表了那些执着于世俗利益的人。诗人在此传达出对佛教信仰的困惑:即使是佛陀也无法改变人们的执念,似乎在反映出人性中的无奈和悲哀。
整首诗通过简练而富有张力的语言,展现了人内心的挣扎与对佛法的思考,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反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的主题是探索觉悟与世俗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对佛教信仰的思考,以及对人性执念的无奈。
“觉地本随身”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A. 觉悟的境界是遥不可及的
B. 觉悟的境界与内心紧密相连
C. 觉悟是佛陀的专属
D. 觉悟只存在于灵山
“战鸟”在诗中象征什么?
A. 和平
B. 内心的斗争
C. 自由
D. 喜悦
诗中提到的“捕鱼人”主要指代什么?
A. 钓鱼的人
B. 贪图世俗利益的人
C. 修行者
D. 佛教徒
《静夜思》与《题灵山寺(战鸟)》的对比: